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

淺談池釣手工浮標

池釣手工浮標,從三十年前至今,已發展有三大主流,早期是孔雀羽根標,中期是草杆標,近期是巴爾沙木標,如以個人對手工標的嚴格定義,一是不動用模具,二是浮標上的圖案或文字用手繪。
  孔雀羽根標如其名,素材是取自於孔雀羽毛,雄孔雀在過了發情期後,其美麗的羽毛就會脫落,孔雀羽的上半段,華麗且較具有價值,一般多為飾品加工所使用,下半段方為製作浮標不錯的天然素材。孔雀羽根長度約為50公分,截面呈橢圓形,最寬處約為0.6~0.7公分,表面2/3呈現平滑,1/3呈現粗糙。孔雀羽根標的製作,多半是以模具壓住羽根,再以鋒利的薄刃,剖出平滑面部分,再合片製作,有兩片合、三片合、四片合及六片合。也曾見過單一羽根削制黏合成型,但做工難以精美。筆者早期製作孔雀羽根標,以兩片合及三片合為主,每片都是在砂布環帶機的平臺上,手研成型。這樣的手工藝,除了對雙手穩定度及眼睛銳度,要求很高以外,還有必須忍受手容易受傷之困擾。筆者曾嘗試教授徒弟,但太難了。從一九九一至一九九五年,筆者約生產出一萬支孔雀羽根標。一根孔雀羽根,通常可截成二段或三段,下段皮較厚,海綿組織較密,上段皮較薄,海綿組織較松,組成浮體的比重約0.2~0.25。日本的孔雀羽根標,多配空心標尾,一者空心標尾可以降低整體浮標比重,二者釣日本鯽,常以浮釣泳層作釣,標尾的殘餘浮力,必須撐得起兩顆餌在水中的殘存重量。
  草杆浮標以蘆葦杆及高粱杆為主,成型方式,可分剖片合片成型,及刀削黏合成型。如以筆者對手工浮標的定義,當然是以刀削黏合才稱得上手工制標。高粱多種於旱地,其杆皮較韌,內部海綿組織較密,其黏合後的浮體比重約0.2,較蘆葦杆稍重,但也比較耐用。蘆葦杆,刀削黏合後的浮體比重大約0.15~0.2,生長在水邊的蘆葦杆,其比重甚至可以達到0.15以下。草杆的手工浮標,首重刀工,黏合成型後,其黏合縫以肉眼看不見為上選。以筆者回憶所及,大約在削了一千支後,流暢的刀工才顯現出來。從一九九六年至一九九九年約生產了三萬支草杆浮標,只可惜刀工訓練不易,終了還是後繼無人。
  巴爾沙木生長於熱帶雨林,其大宗出口國是南美的巴西,巴爾沙即是巴西的英譯音。在臺灣一整貨櫃進口,其統一規格,多為4英寸×5英寸×3英尺的大方棒,大部分供應給模型加工廠,小部分,先作挑選,稍作加工為小圓棒或小方棒,才供應給浮標廠使用。就算是素材加工廠已先作挑選,其素材比重的變化,仍是非常大,約為0.1~0.3。比重超過0.25,太硬又太重,約占5%,是必須淘汰。太粉嫩的,約占0.5%,也必須淘汰。剩下90%的素材,則涵蓋了蓪草(0.1~0.15)、草杆(0.15~0.2)及孔雀羽根(0.2~0.25)的素材特性。巴爾沙木浮標的製作關鍵,首重鑽洞,標尾及標腳的洞,洞鑽的直,則一支巴爾沙木浮標就具有起碼水準。但鑽洞的報廢率高,所以製作方式,也有剖成兩半,先銑洞的溝槽,再用膠水黏合。這樣固然可以避免鑽洞的高報廢率,但也同時增加了浮體比重。成型方式,量產的工廠會採用無心研磨機台或靠模研磨機台成型,但如堅持手工,則必須在旋轉機台,以平沙板手研成型。筆者以這樣的生產方式,從一九九九年至今,也生產了超過五萬支。
  堅持手工完成一件工藝品的創作,是身為工藝師必須的執著,從一九九八年的實心滑尾標,到二零零四年的空心滑尾標,也是在這種執著之下,完成的技術突破。好用、耐用,且具有手工工藝價值的浮標,一直是筆者從小癡迷於釣魚時,很想擁有的工具,這樣的想法,也是筆者在不算輕鬆的制標生涯中,最大的動力來源。
(本文已被流覽 1051 次)
返回列表